
近日,叶芳伟课题组在无序系统中波的演化这一前沿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。课题组的秦建伟(第一作者)、刘岩(共同第一作者)与叶芳伟(通讯作者)通过理论模型、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,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光波在时间上涨落的随机势场中演化时,会经历从分支流到安德森局域化的过渡过程,并精准预测了其中的两个关键临界点。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于学术期刊Laser & Photonics Reviews。
背景:无序世界中的两种普遍波现象
波在不同的无序介质中传播时,其命运可能截然不同。在静态无序系统中,会出现著名的安德森局域:波因多次散射产生的相干相消而被完全囚禁在空间一隅。这一现象是凝聚态物理和波动物理的基石之一。相反,在含时变化的动态无序系统中,波会展现出奇妙的分支流现象:波前会自发汇聚成无数条明亮、稳定的分支通道,如同闪电或河流,在介质中持续延伸和分叉,展现出远超常规的扩散能力。
图1,光的安德森局域(左)与分支流(右)。
长期以来,这两种现象——安德森局域网和分支流——被视为分别对应于静态与动态无序系统的两种独立范式。一个核心的问题是:如果无序势场的演化速度由快变慢,波的传播行为将如何连续地从一个极端(分支流)过渡到另一个极端(安德森局域化)?
研究创新:引入“时间关联长度”作为调控旋钮
为解决这一问题,课题组引入了一个关键调控参数——时间关联长度(τ),它描述了随机势场在演化方向(如光传播方向或时间维度)上保持相关的长度尺度。τ 越小,势场变化越快;τ越大,势场变化越慢;当 τ 趋于无穷大时,势场退化为静态。研究团队通过求解无量纲薛定谔方程,系统模拟了高斯波包在不同 τ 值的随机势场中的演化,并以均方位移(MSD)和扩散指数(γ)作为定量判据,以区分不同的波动范式。
核心发现:非单调的扩散过渡与三个鲜明的区域
研究发现,波的扩散行为并非随 τ 增加而单调变化,而是呈现出丰富的物理图像。
1. 分支流主导的超扩散区:当 τ 较小时,势场的快速涨落抑制了相干局域化,分支流效应显著。波的扩散速率(γ)随 τ 增加而提升,甚至超过弹道扩散(γ=2),达到理查森型超扩散(γ≈3),即扩散速率达到峰值。
2. 相干局域化崛起的竞争区:当 τ 超过第一个临界值后,部分波模式开始“感知”到势场的缓慢变化,其相干性得以维持。安德森局域化效应开始显现,与分支流效应竞争,导致整体扩散速率 γ 随 τ 增加不升反降。
3. 安德森局域化主导的完全局域区:当 τ 超过第二个更大的临界值后,所有波模式都能在其特征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相干性。此时,波被完全局域在初始位置附近,扩散指数 γ 降至零,实现了动态无序下的准安德森局域化。
图2 高斯波包在不同时间关联长度τ下的扩散行为以及MSD与τ的非单调关系。可以看到,随着τ的增加,波从一开始的扩散(第一行),变成分支流(第二、第三行,此时波扩散得更剧烈),最后过渡到分支流-安德森竞争区(第四行,此时波扩散减弱),乃至最终收敛到常规的安德森局域(第五行)。
图3 (a)不同时间关联长度τ下,MSD与演化距离的关系 (b)不同关联长度下,波包的扩散系数γ
为解释上述现象,课题组提出了一个简洁而深刻的有效势阱模型,较为精确地预言了临两个临界τ值。
波包演化从分支流过渡到安德森局域的情况,也在更高维度的系统中发生,如图4所示。
图4 (1+1)D(左)和(2+1)D(右)模拟中,高斯波包在不同时间关联长度τ随机介质中的演化。
实验验证:光在光折变晶体中验证理论预言
课题组在光折变晶体SBN:61中,利用光学诱导技术,成功制备了具有极高各向异性(空间与时间关联长度之比达1:150)的(1+1)维无序势场。通过精确调控写入光场的纵向关联长度(即 τ),实验上清晰地观测到探测光束从强烈分支、超扩散到扩散被抑制、最终趋于局域化的整个过渡过程。实验测得的MSD 随 τ 的变化曲线,验证了数值模拟和理论预测的非单调行为。
图5 在SBN晶体中,写入不同关联长度的随机折射率分布,以及光波在随机介质中的演化行为。
意义与展望
该项研究首次完整描绘了在动态无序系统中,波的演化从扩散到局域的连续变化,统一了分支流与安德森局域化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。除了光波,类似的转变过程在其他波动系统也有望被观察到,如声波、二维电子气、微波、表面波等。其揭示的物理规律具有普适性。
文章链接:http://doi.org/10.1002/lpor.202501144
微信公众号